一斤十六两的来历(一斤十六两是哪个朝代)

驰月 2024-07-0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听说过半斤八两这样的说法,半斤八两常用来表示两个人不相上下,而半斤为什么是八两呢?原因就是因为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

其实这可能只是因为古代和现代的计量单位不同罢了,现在我们认为整十比较好计算,所以一般我们都是将十作为一个计量。这就好比中国的人民币兑换美元也不是可丁可卯的整数,所以古人将一间设置为十六两,也仅仅是换算不同单位罢了。

但是秦始皇之后统一度量衡,将一斤规定为十六两,据说还有这样的一个典故,但是这个典故,真实与否就无从考证了。传说中,秦始皇将制定度量衡这项重任交给了李斯,而李斯对于一斤应该是多少两这个问题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就去请教秦始皇,但无奈秦始皇并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说了四个字,天下公平。

李斯仔细地研究这四个字,终究也没有参透秦始皇的意思,但还是要拿定个主意,所以他就将这四个字的笔画连起来,放在一起一共是16笔。因此他就设定一斤为十六两。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在现在看来可信度很低,因为古代的字和现代的字是不同的,现在的天下公平四个字虽然是16笔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秦朝时期的汉字就是16笔。因此,这个小故事我们就听一听罢了。终究为什么将一斤定为十六两,原因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

度量衡在古代史如何制定的,一斤为什么会是16两?

数千年前,古人的生产水平比不上现代,但是他们每次总是能够不断的发展创造,让也让文明持续5000年前之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智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16两为什么会是一斤,又或是筷子的长度要分为7寸6。

“半斤八两”是我们常常都能够听到一个词汇,常常有人将这个成语用来对比一些相差不大的人或事。古代为16进制,所以半斤为8两,我们目前使用的十进制,相对于16进制,十进制要方便许多,不过出现16进制之前,定为13两为一斤。

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他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刻制了13颗星花,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规定全国度量衡一,李斯就以铢、两、斤、钧、石作为单位,定24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13两变为16两,在民间传说当中是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所以人的生活跟星宿息息相关,做生意也不能缺斤少两,若是缺少一两,福星减福;若缺二两,禄星减禄;若缺三两,寿星减寿,正所谓,善恶有道,天理昭昭。

至于筷子那更加有讲究,我们中国人说筷子,都是一双筷子,从来不说给我拿两根筷子,因为《周易》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的八卦是兑,加上筷子本身就是直长,常对应巽卦,在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外一根在下为被动,这也就对应了阴阳,两仪之像。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此来区分人跟动物,人可以使用工具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筷子也有不少的传说,据说姜子牙在辅佐姬发之前,十分穷困,只会直钩钓鱼。

他妻子实在没办法继续跟他过苦日子,就打算将他毒死改嫁,一天姜子牙又两手空空回去,妻子就给端出了肉食,姜子牙刚想用手去抓食物,一只鸟便飞了过来,啄他的手背,姜子牙将鸟赶走之后,又去抓肉,这鸟又来啄他。

这鸟突然口吐人言说: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鸟丢了两根丝竹,姜子牙知道它是神鸟,就听它话用丝竹去夹,谁知丝竹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道有毒,就夹给妻子吃,妻子脸都吓白了,慌忙逃走了。

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筷子的发展确实跟食物有关,《礼记·曲礼》记载: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筷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也是演变成今天的筷子,时至今日,关于筷子也有不少的忌讳。

例如,三长两短、仙人指路、交叉十字、落地惊神等等。

为什么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

我第一次听到中国古代的秤不是在历史课上,而是在小学语文课上。当时老师正在讲一个成语“半斤八两”,意思就是两者的水平差不多,没有什么差距。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明明半斤是五两,八两比五两差的可不少呢?结果老师说这是古代的秤,古代的秤是16两的,和现在的不同。

为什么古代的秤是十六两呢?说句实话,十进制还是更加方便好算。但是我们都不是爱思考的宝宝,竟然没有人问老师,所以这个答案直到中学历史课上才得到解答。

中国古代的秤是什么时候开始十六两一斤的呢?传说最早的秤杆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定为13两一斤,即秤杆上有13颗秤星,每一颗星代表一颗星宿,分别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每颗星代表一两。

到了秦始皇时期,统一度量衡,就在13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星,即改为了十六星,而增加的这三颗星非常有兆头,一颗是福星,一颗是禄星,一颗是寿星。寓意是告诫商人们,做生意要讲诚信,不能缺斤少两。否则是有损阴德的,缺一两是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差三两叫“折寿”。 这样的秤杆不仅是在秤货物,也是在秤人心,是在暗示人们诚实信用的重要性。

而且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寓意着做生意要公正,讲良心,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叫做“定盘星”,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定盘星非常关键,只有确定好定盘星的位置,才会是一把好秤。

一杆秤中都暗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国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人们常说做人做事心里要有一杆秤,大概就是这杆福禄寿的十六两秤。可惜很多的商人早已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个典故,不知道做买卖公平,其实是积德行善的事情,总是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忘乎一切,什么人品德行都早已抛弃。

我是佩佩。自我教育的执行者,终生学习的实践者。

古代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秦始皇统一后用小篆),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扩展资料:

古代的秤是一斤十六两,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叫作“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纯洁,不能昧着良心。

相传,秤杆上刻的秤星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的,前六颗代表南斗六星,象征四方和上下;再往后数七颗则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用秤者立于天地间,心要中立,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样公正不偏颇。

秤杆的尾端是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要诚实信用、不欺骗,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无禄,缺三两折寿。另外,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作“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

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只是衡量物重,更是用来度量人心。无论是做秤、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因此,杆秤称的不仅是良心,还称出人的诚信、正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斤十六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莫错定盘星

古人为何将1斤定为16两,筷子定为7寸6分?

中国古代的1斤为16两,是为了方便称重,避免出现不好计算的小数。而筷子的长度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直到近代才固定下来的,取一米的四分之一,差不多就是7寸6分。所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全都是“约定俗成”。

有人提出筷子的长度,有“七情六欲”的讲究,这是后来的人“脑补”的。关于筷子来历、长度和古代的秤为什么规定1斤为16两,其实还有更多有趣的说法。

一、1斤16两的传说

《说文解字》里面说:两,平分也。在中国的古代,常有的称重砝码,其实都是一个基准单位的倍数。“两”,就是把一个单位一分为二。这时候把1斤平分为16两,就比分为10两方便。因为16两可以用二分法除尽,不带小数。但是10÷2=5

; 5÷2=2.5后,马上就出现小数。

购物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遇到需要找零的时候,喜欢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但是,在“国家法定最小面额货币”购买力很强的时候,“四舍五入”要么让买家吃亏,要么让卖家吃亏。

举个例子说,在古代经济繁荣的时期,物价相对稳定,国家法定最小面额的货币是铜钱。正常的时候,一个铜板可以买一碗稀饭。而一碗稀饭,就解决了半天的饮食(古人吃两顿)。

这时候假如你去买东西,人家用称一秤,最后给你“四舍五入”掉一碗稀饭,谁会同意呢?有了1斤16两的秤,就可以减少“四舍五入”让买卖双方“吃亏”交易的可能,这就是规定1斤等16两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说法以外,关于1斤16两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古人说16两的每一两都代表着天上的一颗星,即是北七、南六,外加福、禄、寿三星。北七指的就是北斗七星,南六指的是殉星、妖星、义星、仁星、将星、慈母星。

早些时候,中国还有一种秤是1斤13两,没有“福禄寿”。后来,加了“福禄寿”,喻意是告诉用秤的人不要短斤少两,不然会折损福气、财禄和寿命。另外,秤的杆叫“衡”,秤的砣叫“权”,加起来就是“权衡”。权衡,就是掂量轻重的意思。

1斤16两,还和汉代的谶纬术有关。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位有四方,南、北、东、西。两个四相乘,四四得十一六,于是一斤等于十六两。

另外,还有几个说法都与秦始皇相关。大意是说,秦在统一六国之后要统一度量衡。但是每一个国家的规定不一样,李斯不是经济学家,他也不知道用哪一个标准比较好,就去请示秦始皇。

秦始皇想了一下,就给他写了四个字:天下公平。意思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尽量做到公平。于是李斯就拆了这四个字,得出十六画,就用十六两作为标准了。

其实,李斯应该不会这么儿戏。中国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是劳动人民在实践“约定俗成”的,一切都是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至于那些星宿和寓意,是后来才加上去的“传说”。

二、筷子的得名,及长度的传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筷子的国家。相传,筷子的兴起,是因为古人观察鸟爪抓物,于是制器进行模仿。

自从中国人开始吃熟食,在陶罐里面烹饪食物后就开始使用竹木棍。边煮边搅动,防止食物粘在一起,偶尔还可以用棍子夹起品尝。所以筷子在古时一开始又叫挟,后来叫箸,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改叫“筷子”。

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筷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用兽器制成的骨箸。《韩非子·喻老》中说,商纣王曾经用象牙做箸。

新石器时代的箸,长度大概是20至30厘米,头顶粗圆,挟食的一端细,身体呈扁方形。两汉的时候,箸的长度一般在20至25厘米之间。隋唐时期和汉朝大致差不多,只是出现了一种两头尖,中间粗,像梭子一样的箸。

古代的箸不光长度不一样,并且粗细也不一样,一般直径在1毫米左右,直径只有1毫米,最粗的直径有9毫米。

筷子得名有几个传说。一种说法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箸与朱的音很近,为了避讳,所以改箸为“筷”。另一种说法是猪肉是主食,猪、箸近音,在厨房中使用时容易让人误会,所以最后给箸改了个名。

为什么“箸”要改为“筷”而不是别的字呢?明代一本叫《推蓬寤语》的书上说,这是根据渔民的习惯来改的。古代打渔人在风浪中讨食,平时有很多忌讳。比如渔家吃鱼的时候,不允许“翻”动鱼身。

因为“翻”字意喻翻船,渔民把“箸”改成“筷”是由于“箸”的发间近似“住”,有停滞不前的意思。划船的时候“停滞”相当不吉利,于是改成“筷”,寓意划船又快又顺利。

在解放前,中国筷子的长度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制作筷子的人,只是按照习惯来截取相应长度的竹木,打造筷子。

传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引进了国际标准,想要统一国内的度量衡。生产筷子的人于是以一米为单位,打四根25厘米的筷子,而25厘米差不多正好是7寸6分。

不过,也有人说,筷子7寸6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把筷子和“七情六欲”联系起来这个说法不知道从何时起。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或者更早以前,老祖宗们发明筷子的时候,不可能考虑这么有文化的问题。

为什么旧制是1斤16两?

以前一斤等于16两,一钱不等于5克,应该是3.125克。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钱,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钱=3.125克。 通常来说,一公斤等于两市斤,也就是说一斤等于500克,一两等于50克,一钱等于5克,查询《现代汉语词典》,“计量单位表”中,斤、两、钱的换算关系就是这样的。读者说的以前一斤等于十六两,也是对的,成语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那么,把“钱”换算成“克”究竟该怎么算? 一斤等于十六两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杨辉有首“斤价化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 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1959年开始一斤等于十两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一钱相当于多少克?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跟昨天打进电话的读者的说法一致。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而此前的漫长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

相关文章

香片(香片的使用方法)

香片是干什么用的 1、香片是用来泡茶的,又名花茶,是将植物的花或叶或其果实泡制而成的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利用茶善于吸收异...

功效作用 2024-07-03 阅读0 评论0

红泥(红泥小火炉)

陶土和红泥区别 1、陶土和红泥的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组成不同、用途不同,具体如下:性质不同 陶土 陶土 ,是一种陶瓷原料。红泥...

功效作用 2024-07-03 阅读0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