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安溪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虎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灾异?
还记得小时候你的家乡发生过什么灾害吗?本期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安溪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的灾异。
据县志记载,我县古代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风雹雪、地震、山崩滑坡、虎患、瘟灾七类。
水灾
在安溪自然灾害中,水灾最为频繁。大水一来摧枯拉朽,虽然造成的死亡数量少,但见效快场面震撼,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巨大。水灾的最大特点是对财务房产的损害大,在古代,容易引发瘟疫疾病,对生命也是危害巨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水灾这方面的影响小了,“看海”则成了城里人对水灾的另一个代名词。
地震
明嘉靖版《安溪县志》载:“北宋治平四年(1067)秋,地震,声如雷”。北宋治平四年是公元1067年,书中对这次地震虽然没有多加描述,但可推测这应该是安溪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记载。
那么问题来了:
何谓地大震、地二震、地三震呢?
大震是剧烈震动,形容强度。二或三记录次数。所以也有“地大震二次”的史志记载。
古代的地震测得出级数吗?或者强度用什么衡量?
没有级数评定,只是情状描述,比如山崩、有声如雷、草树动摇、室屋坏等。所以是根据史书记载的情况反推当时的地震级数。同时地动仪可以测方向,可以结合不同地方的方向记录和影响程度,综合测算某地震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地 震
大雪
安溪地处亚热带地区,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短暂而无严寒。因此在安溪能见大雪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情。至今的县志记载中,安溪共下过五次大雪,分别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康熙十七年(1718)、清康熙六十年(1721)、雍正六年(1728)以及1975年。描述多为“大雪”、“四周皆白”、“三日方消”、“村间道路不能行走”。
虎患
在过去,虎患也曾常困扰我县。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春,知县募壮士于四月连打三虎;最为严重的一次记载为“清康熙二年至十年,全县死于虎害达千余人”,远近里民,苦不聊生。最后的虎患记载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剑斗、石龙、长坑等地举乡虎患,死于虎患者达78人。
榜头白氏的分布
历史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华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云、英都、东田交界处)榜头(旧址,现兴建水库)。一说徙居南安十八都黄芩。其裔去向不明。
浙江温州、平阳白氏是安溪榜头白逸宇裔孙,昭穆辈序同编。据榜头、平阳《白氏家谱》记载: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胜(迪魁)和白尾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静(讳慕贞),由坑墘徙居平阳龙尾的龙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讳弥炳,又名敦鲁)及其兄白明我(讳弥著)并侄白而挺(字学圣,谥保真),由宫兜徙居平阳腾蛟的湖窦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窦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赐(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温州三十六都江南沙头上村。明末清初,坑内、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陆续徙居温平地区。
浙江的湖州、杭州、处州等地,江苏的宜兴,闽东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阳水吉、建瓯七里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温州、平阳白氏徙居的裔孙。此外,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头、赤岭山,徙居建阳水吉镇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广东潮州;九世白妈阴、白妈弟,徙居广东海丰。十世白应旋、白应韬、白应仕、白应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应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间,十二世白进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厦门。抗日战争前夕,白如玉、白锡平(福地),由日本回厦门开办全市第一家铁工厂。抗战后和解放前后,均有榜头白氏宗贤徙居厦门。现厦门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观山白增棋于抗战前后徙港经商,大多数人则是近二十年来获准抵港的白氏宗亲。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内徙居澳门。其中宗亲白子为、白圻甫、白玉环、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业有成。
榜头白姓入台最早者有“两说”:一是明末;二是清顺治、康熙间。《台湾通志》(1969年6月版)载:“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县志》(1994年4月版)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龙门榜头裔孙白圭,移住台湾旗后(今高雄市)盖寮捕鱼。”安溪榜头《白氏族谱》(1989年12月版)载:“最早迁居台湾的,是九世的福海宗亲白家节,约当顺治末康熙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家节即徙迁台湾的鹿港。”此后,榜头白氏纷纷迁台。《安溪县志》等书载:“清代,安溪人迁台开垦者不少,仅龙门榜头白逸宇派系迁台达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带。目前,此三县(市)白氏人口约占台湾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台湾“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头白氏裔孙达3万多人。
据《安溪县志》和《新加坡白氏公会五十周年(1933~1983)纪念特刊》、《安溪榜头白氏族谱》等书载:安溪榜头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缅甸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旅居缅甸赛羌,与缅女结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孙。清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白雁塔、白锡豹往缅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缅甸。
印度尼西亚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国,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于民国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龙、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马来西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进宗,十七世白双宾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简,徙居槟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兴、白文良、白来珠、白来玉,徙居吉隆坡;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狮、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马来亚。
泰国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十六世白绿竹,十七世白永邻,十八世白青云、白辉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国。白招福往暹罗;白招治于1980年带五男三女,徙居泰国。
越南
十九世白琼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六世白乌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办、白振华等在新加坡事业有成。
日本、美国
民国17年(1928年),白东荣随父从台湾徙居日本神户,曾任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主席。白招治,在柬战期间,携眷移居泰国难民营,再徙居美国,分别定居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国12年(1923年)往缅甸经商,曾任缅甸安溪会馆理事长。1975年随子白宗荧(内科肾脏专家、医学博士)徙居美国南加州,担任该州福建同乡会理事,白宗荧则任该会顾问。
温州白氏分布
(总计人口50000人) 长房月溪派 养浩 祖胜、尾奴 养湛 汉成 岐山 标拔、标第 三房碧溪派 坪山 宪升 标廷 汉宗 汉石 居洛 萃卿 汉和 汉炎 汉畅 汉鼎 汉选 主器、迪吉、士允 文玑 文静 梧山 学鸿 文祉 汉择 汉赤 标起 元享 汉秉 仁山 燝位 寿山 凤腾、凤朝、凤起 良聚、良养 良知、良盛 福山 学圣 敦鲁 学高、学潘 文介 学彦 祖法 四房雪溪派 文肇 居期 汉昂 学恕 可观三兄弟 派系 徙瓯始祖 徙瓯时间 后裔分布 长房月溪派 养浩 五世祖胜、尾奴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失考 养湛 九世汉成及次子振玉、四子标兰五子赞玉、六子继孚 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 初至瑞安,转徙北港,初居水头溪头对岸,再徙水头麻园面前山。现有190人,其中转徙福鼎沙埕的标兰后裔160人,俱水头麻园的继孚后裔30人,其余不详,据说有转徙玉环象山等地,无通谱。 岐山 十世标拔标第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东门外杨梅山坎头(今属苍南),现有100人。标第后人失考。 九世宪升 崇祯壬申(1632) 平阳,失考。 十世标廷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浦亭张家腰(今属苍南),330人,其中张家腰280人,蒲门王孙阙50人。 三房碧溪派 坪山 九世汉宗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南彩头,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石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油树下,始祖汉石不详,据传入赘张家,今该支系尊其子标坤为迁瓯始迁祖。840人,其中龙尾及平阳各地720人,宁波鄞县40人,杭州30人,瓯海白象10人,瑞安竹排头20人,福建霞浦10人,江苏宜兴10人。 十世居洛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八世萃卿(超凡)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九世汉和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炎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棋盘石,至十三世转徙杭州,失联系,无通谱。 九世汉畅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三十五都小亭(今属苍南),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鼎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四十二都墓庵山(今腾蛟镇腾带村),后入赘瑞安石龙潘家之陈氏,越数年,偕妣返回平阳,居杨山下(今属凤巢乡),730人,其中杨山下80人,洞桥头十八“土盾”130人,瑞安方门60人,平阳坑东岙100人,福鼎秦屿王子山170人,杭州杨梅山90人,松阳孔马堂50人湖州长兴50人。 九世汉选 崇祯壬申(1362) 湖窦。2100人。其中湖窦50人,水头镇林坑150人,瑞安大坑底100人,青田王“土贡”坑竹叶350人,杭州150人,苍南金乡湖里400人,炎亭100人,江西洋下章100人,泰顺南院300人,瑞安凤翔岙100人,文成100人,宁波象山200人。 十二世主器、迪吉、士允三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失考。 七世文玑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不详。 七世文静 万历辛丑(160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驷马双溪口,火灾后长玉田居四十四都樟阳(今属凤卧镇),后转徙龙潭坝(今龙尾乡龙岙村)。次,无传。三振田,后定居黄施岙。四爱田四十四都凤林庵基(今属凤卧镇)。12350人。其中平阳龙尾2000人,腾蛟镇650人,水头镇500人,凤卧镇100人,山门镇100人,晓坑乡1000人,怀溪乡100人,维新乡100人,南雁镇70人,鳌江镇900人,昆阳镇50人,鹿城100人,瓯海500人,龙湾50人,瑞安350人,文成150人,苍南300人,永嘉50人,丽水50人,青田100人,龙泉100人,遂昌400人,吴兴400人,安吉300人,德清700人,长兴500人,余杭450人,武康1000人,富阳200人,舟山50人,江苏宜兴150人,溧阳200人,溧水230人,福建霞浦300人,武夷山50人,建瓯100人。 梧山 八世学鸿 平阳,失考。 七世文祉及子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失考。 九世汉择 崇祯或顺治年间(1628-1661) 平阳岭门,后转徙永嘉徐岙小叶山,再徙永嘉桥下、温州等地,110人。 九世汉赤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岭门后卜居墩头。2350人。其中驷马250人梅亭220人,岭门80人,文成樟台乡山坑村320人,里阳乡郑“土贡”头220人,山茶花70人,瑞安牛桥430人,杭州古城130人,苍南龙港沙坡80人,福鼎岭头30人,泰顺新浦乡白牛坑50人,霞浦120人,松阳200人,温州鹿城150人。 十世标起(三英) 康熙年间(1662-1722) 迁福鼎一都下屿木里(今福鼎前岐双屿乡),150人。 十一世元享 康熙五十一年(1712) 青田八都石庄外洋(今属文成),120人。 九世汉秉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原住墩头,后转徙何处不详。 仁山 十一世燝位 不详 平阳,凤巢乡。300人。其中凤巢200人,瑞安蕉石100人。 寿山 九世凤腾、凤朝、凤起三兄弟 不详 温州,不详 八世良聚、良养两兄弟 不详 平阳,失考。 八世良知、良盛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良知不详。良盛次子汉理定居平阳亲仁乡二十五都芙蓉桥(今属苍南),传三世,长燝艺之裔转徙乐清和象山定山区大坭洋蒲白墩,次燝文、三燝徽后裔聚平阳芙蓉桥小云兜(今属苍南),350人。其中苍南宜山芙蓉桥120人,石塘青山30人,乐清双港渡70人,象山蒲白墩130人。 福山 八世学圣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失考。 七世敦鲁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11280人,其中平阳腾蛟2500人,龙尾乡350人,鹤溪镇100人,水头镇200人,凤卧镇5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300人,瑞安200人,乐清120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丽水350人,松阳100人,青田50人,吴兴550人,安吉600人,德清700人,平湖250人,嘉善300人,嘉兴100人,余杭1300人,富阳200人,杭州市区80人,江苏宜兴1300人,福建福鼎100人。 八世学高、学潘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崇祯间携父骨殖随叔敦鲁一起徙居湖窦,今该支派尊明我为始迁祖,10480人。其中平阳腾蛟2000人,龙尾乡300人,鹤溪镇20人,水头镇400人,凤卧镇50人,山门镇800人,晓坑乡750人,怀溪乡20人,闹村乡10人,南雁镇6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700人,瓯海300人,泰顺100人,瑞安132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永嘉350人,松阳200人,景宁300人,吴兴200人,德清700人,长兴200人,余杭200人,杭州市区120人,江苏宜兴600人,福建霞浦200人,政和50人,建瓯70人,建阳70人,顺昌60人,安徽芜湖30人。 七世文介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学彦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祖法 不详 温州,失考。 四房雪溪派 七世文肇、子学执、孙汉福 不详 平阳四十七都状元内,今状元内已无该支系后裔。 八世居期、子汉告、汉中 康熙廿五年(1686) 徙居永嘉三十六都江南上村(今属鹿城),900人,其中江南上村800人,温州市区100人。 九世汉昂、子标法 不详 始居瑞安、平阳等地,后长子燝建从瑞安转徙玉环,再徙象山,现住碶头上白家。次子燝魁、三子燝位、四子燝邦,由平阳迁玉环,后移象山,现魁裔住外洋,位裔住小太平,邦裔住黄盘岙,部分通谱。 九世学恕 顺治甲申(1644) 携汉景、汉卜、招英、汉辅、汉挺五子入徙平阳,初居墩头,后,长汉景失传,次汉卜转徙慕贤西乡十三都钱仓小山洋(今属钱仓镇),1150人,其中小山洋380人,钱仓150人,下河100人,鳌江70人,鳌江鹳巢100人,西塘30人,昆阳10人,苍南宜山100人,龙港30人,老码道120人,温州鹿城30人,乐清30人。三招英,移居处州松阳,无通谱,不详。四汉辅,过继福山派下学潘为子。五汉 转徙金乡洪岭头(今属苍南),800人,其中洪岭头150人,象山上白家黄盘岙650人。 七世可观 不详 温州,失考
安溪县志文言文翻译
1. 【求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的官员王士让,清朝雍正十年(1732)考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在南山脚下建盖书房,起名叫“南轩”。
清朝乾隆元年(1736)的春天,王士让与各位朋友经常在南轩聚会,常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南轩的旁边走来走去。一天,看见乱石层叠的荒芜的园林里有一棵茶树和其它品种不同,于世(把它)转移种植在了南轩的园圃里,从早到晚进行管理,精心地培育,(茶树)一年年地繁殖,枝叶茂盛,圆形的叶子红色的叶心;采下后做成制品,乌黑润滑肥美壮硕,气味超过普通的(茶叶);泡开喝过之后,香气散发味道醇美,沁入人的肺腑。
乾隆六年,王士让接受皇帝的命令赶赴京城,进见礼部侍郎方望溪,拿这种茶叶(作为礼物)赠送。方侍郎品尝到它的味道不寻常,便转献给了宫廷。
乾隆皇帝喝了后,非常欢喜,(便)召见王士让询问尧阳茶文化的历史,因为这种茶乌黑圆润滑又结实,沉重得像“铁”,味道醇香形状美丽,好像“观音”,(于世)赐名叫“铁观音”。
2.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启蒙读本 95邓攸保侄 翻译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邓攸是晋朝人。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叫遗民。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食物吃光了,胡人追的紧。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最后同意了。
文言文启蒙读本》中《小人》的翻译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玩摩术的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玩魔术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玩魔术的人到了宫掖时,管理宫掖的负责人把盒子给搞魔术的人要过来,拿到办公的地方,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小人开始的时候不敢说。这个负责人一再追问,小人才自己说出了他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来的时候,被玩魔术的人麻醉了。玩魔术的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极度缩小;会魔术的人于是就拾带着他到处走,当作戏耍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宫掖的负责人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玩魔术的人。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延其至家,杀鸡作食。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翌日天朗,黄生辞行。
102课《李氏夫妇》的译文
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做饭。但是吃过不久,黄生的肚子就很疼,疼的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打算找医生(赶快)来看看。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坚持去请医生。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针灸,一会(病)就好了。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很仔细耐心的对待你,你为什么要说(报答的)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3. 筠溪翁传文言文翻译
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原文】
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栗,野草枯黄。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媪、儿子以远客至,具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加千岁人。
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1、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把书架上的书全部赠给了我,大概有几百卷。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与我家门中那些突然去世的人,老先生就好像是活了一千岁的人。
4. 吕大忠传 文言文 翻译
《宋史·吕大忠传》原文及译文----Greysky逐段翻译供参考 大忠字进伯。
登第,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以大忠提举永兴路义勇。
改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兵房文字。令条义勇利害。
大忠言:“养兵猥众,国用日屈,汉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于屯田,义勇近于府兵,择用一焉,兵屯可省矣。”
为签书定国军判官。译:吕大忠字进伯。
科举中进士,被任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时,以吕大忠为提举领导永兴路义勇军。
后改任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后房文字。让吕大忠分析义勇军的利弊。
吕大忠说:“国家养着的兵太多,国家财政越来越艰难;汉代的屯田制度、唐朝的府兵制度,都是好办法啊。如今弓箭手部队的制度接近屯田制,义勇部队的制度接近于府兵制,选择一种好办法来用,兵屯就可以省出巨大的耗费。”
吕大忠被任为签书定国军判官。 熙宁中,王安石议遣使诸道,立缘边封沟,大忠与范育被命,俱辞行。
大忠陈五不可,以为怀抚外国,恩信不洽,必致生患。罢不遣。
令与刘忱使契丹,议代北地,会遭父丧。起复,知代州。
契丹使萧素、梁颍至代,设次,据主席,大忠与之争,乃移次于长城北。换西上阁门使、知石州。
大忠数与素、颍会,凡议,屡以理折之,素、颍稍屈。已而复使萧禧来求代北地,神宗召执政与大忠、忱议,将从其请。
大忠曰:“彼遣一使来,即与地五百里,若使魏王英弼来求关南,则何如?”神宗曰:“卿是何言也。”对曰:“陛下既以臣言为不然,恐不可启其渐。”
忱曰:“大忠之言,社稷大计,愿陛下熟思之。”执政知不可夺,议卒不决,罢忱还三司,大忠亦终丧制。
其后竟以分水岭为界焉。 译:熙宁年间,王安石提议派使者到各道州,重立封疆边界线,吕大忠和范育都被任命为使臣,两人都拒绝出行。
吕大忠上书陈述五条反对的理由,认为怀抚他国,恩德信义施用不当,必定会招致祸患。朝廷就免了对他的任命不派他去了。
又被命令和刘忱一起出使契丹,商议代北地区事宜,恰逢父亲去世(没有出使)。后被重新起用,任代州知州。
契丹使臣萧素、梁颍到了代州,设置帐篷,却要占据主位,吕大忠和他们据理力急,他们于是转移驻地到长城以北。吕大忠后又改任西上阁门使、石州知州。
吕大忠多次与萧素、梁颍相会,每次谈判,常以道理折服他们,使萧素、梁颍稍稍让步。后来契丹又派萧禧来要求割让代北地区(给他们),神宗皇帝召集执政大臣与吕大忠、刘忱商议此事,打算答应他们的要求。
吕大忠说:“他们派一个使臣过来,就给他们五百里土地,如果派魏王英弼来要求割让关南地带,那怎么办?”神宗说:“你这是说什么话。”吕大忠回答说:“陛下虽然对我的话不以为然,但我还是担心不能开这个口子。”
刘忱道:“吕大忠的话,符合稳固社稷的大计,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他的话。”执政大臣知道他们的看法不可改变,商议也最终没有结果,就罢免了刘忱,让他回三司任职,吕大忠也结束了守丧。
最终两国以分水岭为边界。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言:“古者理财,视天下犹一家。
朝廷者家,外计者兄弟,居虽异而财无不同。今有司惟知出纳之名,有余不足,未尝以实告上。
故有余则取之,不足莫之与,甚大患也。”乃上生财、养民十二事。
徙提点淮西刑狱。时河决,飞蝗为灾,大忠入对,极论之,诏归故官。
译:元丰年间,吕大忠任河北转运判官,说:“古时候管理财政,对待天下如同一家。朝廷如家,在外管理的各地如同兄弟,所处位置虽然不同财政上却没有不同。
如今主管部门只知道支出和收入的空名,哪里有余、哪里不足,却没有把实情告诉皇上。所以哪里有余就从哪里收取,不足的地方却不给他补充,这真是极大的隐患啊。”
于是上疏陈述生财、养民十二件事。被改任为提点淮西刑狱。
那时黄河堤,又发生了蝗灾,吕大忠入朝回答君王的咨询,极为祥细的论述了灾情,皇上下诏让他官复原任。 元佑初,历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知陕州,以直龙图阁知秦州,进宝文阁待制。
夏人自犯麟府、环庆后,遂绝岁赐,欲遣使谢罪,神宗将许之。大忠言:“夏人强则纵,困则服,今阳为恭顺,实惧讨伐。
宜且命边臣诘其所以来之辞,若惟请是从,彼将有以窥我矣。” 译:元佑初年,吕大忠历任工部郎中、陕西转运副使、陕州知州,以直龙图阁身份任秦州知州,又升任宝文阁侍制。
西夏人自从进犯麟府、环庆之后,宋就停止了给西夏岁币,西夏打算派遗使来谢罪(请求恢复岁币),神宗皇帝准备答应他。吕大忠说:“西夏人强大了就放纵、疲弱了就顺服,如今他们表面恭顺,实际上是害怕讨伐。
应该命令边境官员责备他们为何而来,如果他们一请求我们就答应,西夏人就凭此看破我们的虚实了。” 时郡籴民粟,豪家因之制操纵之柄。
大忠选僚寀自旦入仓,虽斗升亦受,不使有所壅阏。民喜,争运粟于仓,负钱而去,得百余万斛。
译:当时郡府收购白姓的粮食,豪富之家趁机把持操纵(谋求自私)。吕大忠挑选同僚和他一起大清早就进入官仓(收购粮食),即使只有一斗一升也接受,不让收粮之事有一点阻碍。
百姓们大喜,急相运粮食到官仓(售卖),拿钱离去。最。
5. 游仲鸿文言文翻译及习题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
6. 文言文翻译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书塾中的老师的可贵之处是善于发现可塑人才,有慈爱心肠、怜悯心。 向邴原学习:追求学习权利、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