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叶出口(我国清代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驰月 2024-03-0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福建外销茶叶为什么能在清代异军突起?

迄至清初,福建茶叶除武夷等名茶品种闻名于世外, 其整体生产规模、制作技术均远逊于江淮、四川等地。然而, 到 18 世纪 30 年代以后, 福建茶独擅出口之利, 其生产规模远超其他产茶省份, 开始了闽茶近 150 年的全盛发展时期。原因何在?

制茶技术的变革

至迟18世纪初期, 武夷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相继出现。清朝以前,福建与其他地方一样, 均是炒制绿茶。小种红茶的制法是以日晒代替杀青, 在揉捻后堆放片刻, 使其发红明显, 而后炒和烘, 使其色、香、味异于绿茶。崇安县令陆廷灿雍正十二年 (公元 1734 年) 所刊《续茶经》引《随见录》记载: “ 武夷造茶, 其岩茶以僧家所制最为得法。至洲茶中, 采回时, 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 另炒另焙, 谓之白毫 ”(Pekoe, 优级红茶之一种, 不同于政和的白茶) , 这是国内最早的红茶记录。《随见录》早于 1734 年的《续茶经》, 所反映的史实当更早。

注:英语中的black tea 指颜色较深的茶,半发酵的乌龙茶也包含在内,早期欧洲人没能力严格区分今天意义上的红茶和乌龙茶。

欧洲人 18 世纪初就记载工夫 (congon) 茶, 小种红茶产生早于工夫茶。由此推测, 小种红茶可能产生于清初。由于小种红茶制法繁复且费工时, 因此, 福建各产区简化加工步骤, 创造工夫红茶。这两种红茶先为英国人接受 , 随后风靡欧美, 销量大增, 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茶, 从根本上促进了福建茶的生产。

清廷在福建实施比较宽松的茶叶管理制度

清代在主要茶区实行茶引制度, 茶商需纳钱请引, 而后按引购茶, 不许超过所得茶引规定的购茶量。若要增购茶叶, 需再申请茶引, 不但需多纳钱, 还得受官员勒索。清代的主要产茶省份中, “ 福建向不颁茶引, 并无征收茶课 ” , 只在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 年) 因军需议加茶课税银 35912 两。福建茶课税到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87 年) 豁免。惟贩运崇安武夷茶时, 需在关口“ 照则例纳税, 多寡不一, 汇入商税项下奏销 ”。

农村雇工对雇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动

万历十六年新题例规定: “ 今后官民之家凡请工作之人, 立有文券、议有年限者, 以雇工人论, 止是短雇月日, 受值不多者, 依凡 (人) 论 。”这是说明打短工者不被认为是“雇工人”, 与雇主在法律上平等, 没有人身依附关系。

清承明律,到乾隆五十三年 (公元 1788 年) 规定:“ 若农民佃户雇请耕种耕作之人, 并店铺小郎之类, 平时其坐进食, 彼此平等相称, 不为使唤服役, 素无主仆名分者, 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 俱依凡人料断 ”。以上材料说明, 从明末到乾隆末年, 农业雇工对雇主法律上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这对于大量使用雇佣短工的茶叶种植与制作具有重要意义。

雍正年间取消劳动力流动限制

清律规定, 居民只能在向国家登记土地财产、纳粮和应役的地方居住, 不能随便迁徙, 这就是所谓的“ 人户以籍为定 ”。如离开居住处到外县、外省去, 必须取得地方官同意及发给路引, 才能持之通行前往, 否则就触犯了“ 私越冒渡关津 ”律。雍正三年 (公元 1725 年) , 删除了须发路引规定。雍正九年 (公元 1731 年) 又规定: “ 流民”已佣工得食者, 听其自便 。茶叶种植与制作季节性强, 每年只在采茶制茶期间需要大量劳力, 非地广人稀的山区本地劳力所能满足, 只能大批雇佣外地劳力。雍正年间取消劳力流动限制, 在法律上承认雇工能顺利流入茶区, 保证茶叶种植与制作需要的外地劳力。

福建商人的贸易优势

宋元以降, 闽南商人在远东贸易中长期居优势地位。西人东来后, 首先遭遇的也是闽南海商。清初至清中期, 活跃于茶区的商人多是漳泉商人。闽南人经营闽北茶叶由来已久。闽南商人不仅活跃于茶区, 而且直接经营闽茶外销。清前期海禁开放以后, 福建茶从厦门出口, 经营者多是闽南商人。

1757 年, 清朝闽海关关闭, 实行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福建茶出口改为由陆路内河运到广州。贩运茶叶者仍多是闽商。“ 闽皖商人贩运武夷、松罗茶叶, 赴粤省销售, 向由内河行走 ”。不仅贩运闽茶至粤省多是闽商, 而且与洋商进行茶叶交易者也不乏福建商人。广东十三行经手所有内地茶叶外销, 很多福建商人由闽来粤, 直接经营茶叶等中国商品的外销。乾嘉年间广东十三行著名行商中, 潘同文 (同文行)、任怡和 (怡和行)、叶义成 (义成行)、潘丽泉 (丽泉行)、谢东裕 (东裕行)、黎资元 (资元行) 各行俱闽籍。刘东生为徽籍, 卢广利、梁天宝、易服泰、关福隆、黎届成为粤籍, 闽籍行商全属漳泉商人。

从 17 世纪末到 18 世纪 90 年代, 荷兰通过印尼巴达维亚(雅加达)转口, 向欧洲贩运茶叶不下数十万担, 经营从中国贩茶到巴城的海商, 几乎都是闽南人。在巴城从事中国帆船与荷兰人之间茶叶贸易的掮客也是闽籍巴城华人, 如 17 世纪 30- 40 年代的巴城甲必丹(华人头目)连富光本身就参与与荷兰人的茶叶交易。 闽籍商人, 特别是漳泉商人长期形成的内陆与海上贸易网络, 是推动闽茶海外贸易从 而促进闽茶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

18世纪开始,茶叶开始风靡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需求暴增,中国茶叶迅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具备以上条件的福建在全国的产茶区中脱颖而出,开启了近代以来福建茶业的辉煌时代。

阅读有趣的文字  探索 有趣的世界 享受有趣的生活

王掌柜的茶话会

清朝的茶叶、陶瓷等出口有多贵会让商船的货值过亿?

2006年7月18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抵达广州外港,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及王后亲临现场,将此次商船之旅推向了高潮。哥德堡号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与它两百多年的一次航行有关。当时,商船即将返港,途中神秘沉没了,专家对此议论纷纷,而哥德堡号带回商品的价值,更令世界为之侧目。

十八世纪初,瑞典和俄罗斯围绕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归属,互不相让,大打出手,瑞典在战争中失利,退出了欧洲列强的序列。战争导致瑞典国内经济窘迫,民生凋敝。瑞典受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的启发,成立了专门与东亚进行商业贸易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公司总部设在第二大城市哥德堡。

上图_ 瑞典哥德堡号 模型

瑞典东印度公司共有38艘商船,哥德堡号是该公司第二大远洋商船,船身长58.5米,船宽11米,水面高度47米,吃水5.25米,船帆总面积超过1900平方米,排水量1150吨。全船共有船员140多人,装备了30门用于自卫的大炮。

天才船舶设计师弗雷德里克·查普曼参与了哥德堡号的设计。在建造过程中,船舶分包商集中在船坞周围,提供木材采购、加工和整装等服务。这样高效的工序,使原本计划十八个月的建造期,大为缩短,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工成本。即便如此,建造哥德堡号依旧花费了当时瑞典国内生产总值的15%。

第二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开往中国的处女航,一年半后顺利返航,1742年2月,它再次前往东亚,从事远洋贸易,次年7月,完成了第二次航行。两次成功的航行,瑞典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树立了股东对远洋贸易的信心。

上图_ 瑞典哥德堡号 的陶瓷

1743年3月,哥德堡号开始了第三次远航。和以往一样,哥德德号在西班牙卸下木材和有色金属,换取数量不菲的白银后,继续自身的贸易使命。哥德堡号在大西洋上借助亚速尔季候风,一路向南,到达南非海域。

哥德堡号凭借强劲的西风,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后,持续的南风将其送到了印尼的爪哇,此时已经是当年8月29日了。因为错过了季风,哥德堡号不得不在爪哇停留了八个月。重新启航后,商船在中国广州的黄浦码头靠岸了。

上图_ 瑞典哥德堡号 的松罗茶

瑞典商人采购700吨商品,其中包括茶叶370吨,占52.86%,瓷器100吨,占14.28%,还有丝绸和藤器等商品。1986年,瑞典对哥德堡号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三种不同的茶叶。中国茶叶博物馆保存着其中两种茶样,分别是福建武夷茶和安徽休宁松萝茶。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外销茶除了武夷茶和松萝茶,还有珠兰花茶等品种。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中记载:

清代外销“茶叶一项,向于福建武夷山及江南徽州等处采买,经由江西运入粤省。”

这与当时徽商的繁盛有密切关联。

上图_ 清朝时期出口的茶叶

1992年9月,哥德堡号沉船珍品在上海博物馆公展。在海底沉睡了近250年的茶叶再次返回故乡,这些茶叶并未被氧化,仍能正常饮用。茶叶泡开时,茶味寡淡,气味悠长。这与当时的茶叶包装有着密切的关系。

哥德堡号上的茶叶,分为箱装和罐装两种。箱装茶,每箱装茶90公斤,由一厘米厚的木箱为基础,先铺一层铅片,再铺一层外涂桐油的桑皮纸,内软外硬,双层间隔,起到了很好的防潮吸湿作用。罐装茶采用了质量上乘的锡罐,封装严密,使得茶叶未受影响。

上图_ 清朝霁红釉瓷碗

清代对外出口的瓷器,称为“贸易瓷”。有史料记载:“欧重华彩,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依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瓷器,然后售之西商。”这段文字完整阐述了贸易瓷的产业链。

贸易瓷有三种不同的分类,一是中国式样,中国题材,有着浓郁的外国风格,比如清代早期“满大人”瓷器。二是中国式样,外国题材,或者外国式样,中国题材,例如绘有《圣经》的瓷器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瓷。三是外国式样,外国题材,有欧洲贵族专用的“纹章瓷”,以及带缺口的剃须盘、吃奶油的温盘等日用瓷。

上图_ 清朝 小纺车 模型

清初,民间丝织业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丝织业的城镇,品种繁多,供需两旺。十八世纪初,中国产的生丝和丝织品依然保持着强势地位。丝绸贸易遍及日本和欧洲各国,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哥德堡号也不例外,受到巨额贸易差价的诱惑,采购了大量的丝绸制品。

乾隆十年(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号商船补充了水和食物,满载着欧洲紧销的商品,开始了返航。9月12日,哥德堡号的船员已经可以看到码头上的人群。熟悉航道的领航员已经登船,确保商船能够安全靠岸。

然而哥德堡号在离岸900米的地方,鬼使神差地驰进了“汉尼巴丹”礁石区,商船与礁石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船体破裂,海水涌入,船身开始倾斜下沉。周围前来迎接商船的其他船只见状,立即投入救援,船员全部脱险,可惜船上的商品全部落水。

上图_ 丝绸制品

哥德堡号所载商品价值,估值达2.5亿瑞典银币,相当于当时瑞典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商船沉没后,瑞典东印度公司组织人力,打捞出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仅占全部商品的8%。经过拍卖,所得资金不仅弥补了所有亏空,公司股东还分得了14.5%的红利。这可是商品泡水以后的折后价格,商品的正价必定更加可观。

哥德堡号的沉没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07年,瑞典人奥尔森通过多年研究,解开了哥德堡号沉船之谜。原来商船的驾驶室位于船体的第二层,舵手需要甲板上的水手指引方向。那天,哥德德返港之际,阔别家乡两年半的水手兴奋不已,提前在甲板进行狂欢,没有及时提醒舵手调整航向,结果哥德堡驶向了暗礁区,造成了沉船事故。

上图_ 清朝《万国来朝图》

乾隆年间,清朝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1/4,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不仅仰仗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包括交易活跃的对外贸易。

瑞典东印度公司共进行了132次远洋贸易,交易商品主要是茶叶,占总量的90%,其次是瓷器,采购了五千万件,占5%。资金回报率通常在25%至30%,最高时曾达60%,可见,当时的“made in china”,确实是欧洲的手货。

更为重要的是瑞典东印度公司从事的是正常商品贸易,从未向中国贩运过鸦片。

清末是否出口茶叶、棉花、瓷器、

在我国清代时期有大量的茶叶、棉花、瓷器出口,但是到清末时由于市场的竞争和国力的衰弱,出口量逐年减少,但是一直有出口。谢谢

清朝的茶叶贸易多重要?茶叶为何会压垮清政府的对外贸易?

清朝的茶叶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的一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于茶叶贸易,而作为清政府“钱袋子“的茶叶,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当时的英国人便自己种植茶叶销往世界各地,最后便导致清朝的茶叶贸易出现了滞销的情况,也因此影响了清政府的大部分收入。清朝的茶叶贸易在当时来说,是很繁荣的。

有些偏远地区,比如西藏和甘肃等地都是通过粮食来换取茶叶,后来,清朝的茶叶因为贸易往来,随即便销往了英国。一开始,英国人的茶叶每年从清政府进口的数额只有六万吨。等到了十八世纪末期的时候,茶叶的销量却出现了惊人的11000吨。也因此,一开始的英国只有贵族上层可以喝茶叶,后期随着茶叶的大量进口,英国的平民也抛弃了咖啡,转而喝起了茶叶,随即茶叶的销量便突飞猛进。而当时的清朝全国贸易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都来自茶叶,因此,当时的茶叶贸易占据了国民经济收入的大部分。茶叶贸易的发展,让清朝和世界各个国家保持了友好的贸易往来,同时因为清政府每年的大量收入,也防止了白银的大量流失。不过直到后来的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的英国便通过鸦片,来换取清政府的白银。

而茶叶贸易也因此转换成了鸦片贸易,当时的英国在知道了茶叶的暴利后,便选择自己种植茶叶。因为和清朝的土壤和气候都差不多,因此等到茶叶生产出来后,便销往世界各国,就连清朝当时的西藏等地也有。

而维持清政府财政收入的茶叶贸易就此衰落,也因此让当时的清政府处在崩溃的状态,再加上国内动荡不安和鸦片战争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经济迅速下滑。

古代中国陶瓷、茶叶什么时候大量远销国外?

茶叶大量远销国外是在清代

鸦片战争就跟贸易有关。中国大量出口茶叶与丝绸,贸易顺差较高

相关文章

今日银价(今日银价格多少钱一克)

今日银价可以在哪里看的到? 在查询银元价格方面,一个常用的网站是赵涌在线。赵涌在线是一个专业的收藏品交易平台,主要提供各种古钱币、...

功效作用 2024-05-05 阅读0 评论0

茶氨酸(茶氨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茶氨酸如果在水溶液中分解,会产生什么物质? 1、茶氨酸主要受体是脑。茶氨酸通过大脑屏障进入大脑后,使大脑细胞中线粒内神经递质多巴胺...

功效作用 2024-05-04 阅读2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