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茗茶叶多少钱一盒(源茗茶叶多少钱一盒)

凡理 2024-06-22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乌镇介绍

东栅区,2001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景区游程达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工程全部完工后,东栅景区占地面积约为1.98平方公里,设有十多个景点。\x0d\x0a西栅景区,西栅位于乌镇西大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并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西栅景区占地4.92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x0d\x0a\x0d\x0a江南百床馆,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第二展厅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x0d\x0a江浙分府,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x0d\x0a江南民俗馆,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蜡像塑出婚丧嫁娶的话剧。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乡。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x0d\x0a江南木雕陈列馆,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x0d\x0a茅盾故居\x0d\x0a余榴梁钱币馆,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x0d\x0a文昌阁,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x0d\x0a修真观,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x0d\x0a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x0d\x0a古戏台,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x0d\x0a汇源当铺\x0d\x0a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_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

宋代三汤法的由来

宋代三汤法的由来

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调膏之前,还须"温盏"。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造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唐叫“茗战”,宋称“斗茶”,具有很强的胜负的色彩,其实是一种茶叶的评比形式和社会化活动。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岭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记述。此俗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城中盛行。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像饮酒那样细细品尝。斗茶则与此不同。斗,惠州话有争斗的意思,也有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当时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私塾老师曾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蔡襄《茶录》)。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有时用同样的水煎茶,最能检验茶质优劣。这种斗茶,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因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贵白、青白者受水昏重,青者受水详明。建安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惠州茶文化

惠州人“食茶”的历史同样也很古远。东晋裴渊的《广州记》说:“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酉平县即为后之归善县,古属惠州。所谓“皋卢”也就是苦艼茶。而陆羽的《茶经》也有单道开“所饮茶苏而已”的记载,单为敦煌人,晋升平元年(357)落户罗浮。他既要饮茶,自然得种茶,说惠州种茶最迟始于晋代,大致不谬。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后,这与佛教的兴盛颇有关系。唐人《封氏闻见记》便说南方的寺僧“习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身怀挟,到处煮炊,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有一点他还没说:僧人视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以为饮之有助屏绝尘念。总之,“茶佛一味”,唐代寺观众多的罗浮山盛行种茶和饮茶,是情理中事。《全唐诗》载有胡宿的《冲虚观》诗,谓“茗园春嫩一旗开”,可见罗浮山在唐代已有茶园。李翱于唐元和四年(809)知循州,他的《解惑》文则说王野人移居罗浮,“积十年,及构草堂,植茶成园,犁山田三十亩以供食”,那时的茶园已是颇具规模。

到了北宋,“斗茶”已成惠州民间习俗,这又有东坡的诗文为证。东坡游罗浮,品尝了景泰禅师的卓锡泉,作《记》说:“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在惠州他也种茶,有《种茶》诗:“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紫笋,古茶名,有人释为“紫色的竹笋”,那是望文生义。还有一首有名的《汲江煎茶》诗,首联云:“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如今“钓石”尚存,就在桥东沿江路边,只是已无“清深”可取,难再见坡翁当年“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情景了。 稍后,唐庚贬惠州,作《斗茶记》,说:“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皆精绝”。 寄傲斋和龙塘,故址在今之子西岭;“赍宜”, 携来佐茶的菜肴(一说是用作调味用的姜蒜葱韭等碎末)。惠人“斗茶” 的情形,于此约略可见。一个“烹”字,更说明那时所“斗”之茶,非如今冲泡式的功夫茶。东坡诗谓“薄薄酒,胜茶汤”,叫茶汤,是因为当中除茶叶外,还有其他配料如姜葱椒盐米豆油麻等。享用这种连渣带水煎烹而成的茶汤,古人说“喝”,惠州话说“食”,都不为无理“采茶作饼,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这种见载于汉末的喝茶方法,据说延至宋代后便逐渐消失,其实未必尽然。旧属惠州的海陆丰地区流传着一首竹枝词:“辰时餐饭已餐菜,牙砵擂来响几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他多少下芝麻。”这里说的擂茶,是惠东汕尾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的古老喝茶习俗,有客至或是喜庆事,必擂茶以示隆重。生小孩满月,谓之“满月茶” ;建新房上梁,谓之“上梁茶” ;亲家母头一回上门商议儿女嫁娶事宜,少不了又要擂“亲家茶”。茶的配料虽因具体条件而有所变化和不同,故有咸茶、菜茶、药茶等众多名目,烹制的方法却与上述古法大体无异。

树山云泉茶多少钱一盒

各地价格不一。

产自江苏苏州树山生态农业村的树山云泉茶(碧螺春)也是中国名茶之一

树山云泉茶有洞庭碧螺春

之型、之味、之香、之色

善茗者予以"玉芽雀舌,清香飘远"

"沏五壶味不淡茗"

"产虽未与洞庭,质缺不逊碧螺"的美誉树山云泉茶芽肥匀整,色泽嫩绿

内质醇爽可口,回味清甜

树山云泉茶必须采摘早春头茶

选一芽或初展至一芽一叶的鲜叶经

精心拣剔、高温杀青

热揉成形、搓团显毫

文火干燥

五道工序精制而成

茶灸正确的方法

2年前因缘际会看到刘承恩教授的一本书“时令茗茶”,书中提到“茶灸”2字,茶字我认识,灸字我也认识,但组合起来“茶灸”二字就不太理解了,因此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决定将这本书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後来又持续实践了2年自我茶灸,自我感悟身体的变化竟然完全改善意。茶灸以牙为针,以热为阳,以茶为涤,兼通络、升阳、去浊为一体。简便易行,经济大众。若普惠百姓。

为与大家分享茶灸的好处,将截录一段书中的原文内容与大家分享:

灸(jiǔ),烧灼之意。灸,最早用于烧灼龟甲。古人以烧灼龟甲产生的裂纹卜卦,判断是非祸福。以此推演,“灸”成为中华民族治疗疾病的用字,针刺经络穴位称为“针灸”;艾草点燃熏烤身体为“艾灸”。除此之外,还有茶灸。“茶灸”之法,我前所未闻。壬辰年六月十四日(十斋日)寅时,我“茶洗百脉”一如既往。脑海中清亮光明,现“茶灸”二字,令我豁然开朗。

灸,通过经络或穴位,激发人整体免疫机制,令身心平衡。茶灸之理于此。茶灸分为:“选茶”,“沏茶”,“茶灸八经”三道程序。

一、选茶

茶灸必须选择“有机茶”。有机茶是由国家认可,必须在每一盒茶叶外包装注明“有机”二字,贴有“中农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专用认证标签。标签上有可查询的防伪密码,是每盒茶叶唯一的“身份证”号码,按此密码可查出这筒茶叶的真伪、生产厂家及茶树生长地。有机茶除了人们知道的“不施化肥,不洒农药”之外,茶的生长环境和生产场地必须远离污染;产品不准加任何添加剂;土地各种元素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总之一句话:有机茶是由国家监管生产出来的天地清洁食品,没有人为的或自然形成的有害成分。

当代社会,大部分人吃的食物,已难以脱离“四害”,即化肥、农药、激素、抗生素。茶,是清洗身心的最后防线,绝不可再有污染。茶灸须用烫水沏有机茶,因不含化学成分,可沏出正气,即天然、本色、本味。《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唯有机茶,可做茶灸之用。

二、沏茶

“沏”字和“泡”字有别。沏茶的“沏”字是以水“切茶”;泡茶的“泡”字是以水“包茶”。沏出来的茶,香气本色,透人肺腑;泡出来的茶,熟汤之气,茶味已乏。

上士沏茶,中士泡茶。

沏茶之功在于醒茶。茶中放少许清水,“木遇水则活,”清水使之苏展,如梦中醒来。醒茶以叶弯而不折为度。不可太过,也不可不足。不足,茶体不通,汁液难出;太过,茶已发酵,栗香失散。醒茶之具于冰箱冷藏,可一夜不过。

烫水沏醒茶,方有沏茶之功。水落汤出不宜停留。烫水沏茶,水温剧增,茶体膨胀,汁液浸出。既不伤茶体,又浸出汁液。如此沏茶,可用三遍。

三、茶灸八经

人有十二条正经,其中八条从头部绕过。有三对阳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有两条阴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阴心经。中医所说经络接近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牙齿与神经系统相连,故牙痛心脑俱裂。成年人有32颗牙齿(也有不足者),牙根长度12.2mm — 17.4mm。茶灸之用,是将有机茶之正气以热的方式,通过牙传递给脑,激发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平衡。

茶灸饮茶,先关门窗,以利阳气环身不破。饮茶时,捧保温杯不放,意在一鼓作气喝完热汤。右手扶耳,左手托底,茶汤虽热,不伤手掌。烫茶点滴小口饮入,热灼牙齿。牙乃骨质带有石性,导热最快。热茶先在左边上下牙之间涮动,牙龈即出现针灸时的“酸、麻、胀”,一股热流由左颧上冲於脑;下一口,将茶汤移至右边上下牙之间,一股热流由右颧上冲于脑。左右变换,至杯茶尽。顷刻,汗流如洗,脑中浊物出,头轻目明。如此茶灸可一至三杯。茶灸时闭目安闲,自然呼吸带动全身乃至毛孔,汗出为佳。汗消毕。此乃茶灸。

茶灸,以牙为针,茶气经牙热灸头部八经,可建奇功:

其一,足少阳胆经。《黄帝内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经兴旺,人头脑清晰,决断事物得当,不偏不倚;《黄帝内经》云:“十一脏腑取决于胆。”胆气中正,十一脏腑之气得以升降有序。

其二,手少阳三焦经。《黄帝内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经兴旺,人体水的补充和疏泄趋于平衡,可见口水甘甜充盈,皮肤有细汗,小便通畅。

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统称为“少阳经”。《黄帝内经》云:“少阳为枢。”少阳经如同人身心里表运行机制的枢纽,或是大门的轴。凌晨是人之阳气升起之际。寅时(北京时间北京地区3-5点)促少阳之气兴旺最为重要。故寅时茶灸“少阳”事半功倍。

其三,足阳明胃经。《黄帝内经》云:“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胃经兴旺,胃阳促进脾之运化有序,可辨五味。灵敏的味觉神经折射出平衡的身心状态,故茶灸之后人胃口大开,粗茶淡饭有百味。

其四,手阳明大肠经。《黄帝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经兴旺,可积极地处理由胃、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和水的混合物,干稀分离,各行其道。故茶灸后人有便意。

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统称为“阳明经”。《黄帝内经》云:“阳明为阖(hé·关闭)。”阳明内敛平衡为明。足阳明胃经主食物进,手阳明大肠经主渣滓出,进出平衡,人身心平衡。

其五,足太阳膀胱经。《黄帝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能出矣。”膀胱经兴旺,人的肌肤润,血气充盈而不燥,十一脏腑循环有序,精微营养入肉、入骨、入髓乃至毛发,气化代谢之物上走于汗,下走于尿,一派云雨相济之象。故茶灸之即汗由上走,之后尿从下出。

其六,手太阳小肠经。《黄帝内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经兴旺,人对食物的加工能力即会提高,将食物化为人所需要的精微物质。故茶灸之后,人的气色亮丽。

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统称为太阳经。《黄帝内经》云:“太阳为开。”

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是人体阳经系统。号称“三阳”。阳经系统一日之内有开有阖。在这离合机制中: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阳为开。茶灸激发三阳六经之正气,令人顺天有律,应地有序。

其七,足厥阴肝经。《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经兴旺,人的思路清晰,处事周到。故茶灸之时,灵光闪现。

其八,手少阴心经。《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经兴旺,气定神闲。故茶灸之时,如君临大殿,包括心在内的十一脏腑之群臣安宁。

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是人体阴经系统。阴经系统一日之内有开有阖,少阴为枢,厥阴为阖,太阴为开。茶灸激发足厥阴肝经,有利于肝藏血功能,“厥阴为阖”;激发手少阴经,有利于扭转心境为喜、为悦、为明、为静。

六条阳经皆从头绕过,故茶灸令人兴奋;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阴心经两条阴经从头绕过,故茶灸兴奋之时多一份心神安定和谋虑清晰、理智。

《本草纲目》写到:茶“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现代喝茶人少有劳作,饮温茶不当易成停饮伤害脾胃。热饮升散气化,利大于弊。特别是茶灸,以热为力,温水无用。

茶灸,以牙为针。牙齿何以神奇?《皇帝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发更长……三七(21虚岁,以下同)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24岁),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40岁),肾气衰,发堕齿槁(gǎo)……八八(64岁),则齿发去。”“肾通脑主髓,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为先天之根本。物有生、壮、老、死四相。人之肾气也不例外。肾气足则齿壮。反过来齿壮也会肾强。枝叶和根本一脉相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牙齿枯槁乃至脱落前,先有牙龈萎缩。龈如土地,齿为树木。土地流失,树木不活。茶灸可致牙龈生长,齿间缝隙渐小,或现“女三七”,“男三八”的“长极”之相。土肥苗旺,齿坚肾强。若过七十、八十、九十,乃至百岁齿坚不落,必是肾足精旺。实乃福报也。

热茶灸牙,牙齿热。牙齿如针灸髓海。有热必有风,掀起波澜,摧枯拉朽,荡涤污浊。泪出,脑中肝脉通;舌滑,脑中心脉通;涎出,脑中脾脉通;涕出,脑中肺脉通;咸出,脑中肾脉通。五脉皆通,头清目明。日日清明,一年长青;年年清明,“久视长生”。

牙热灸脊,后背热。人生挺立,依靠脊梁。髓海振奋,脊髓通畅。阳气于督脉上行,脊背清爽。有上升必有下降,腰背热过之后,浊物自然注于二便。

茶灸以寅时为佳。寅为一日之首,此时醒脑,百脉始于阳气,全天振奋。门窗不漏,内外阳融合一体,善静者,在浑然一体中修补缺憾;善动者,在浑然一体中回归宁静。动静皆在自然之中,不拘泥执著。

除寅时茶灸外,渴即以灸代茶;不渴不必为灸而饮。养生太极,“道法自然”。

茶灸,令人智慧;茶灸,令人亮丽;茶灸,令人宁静;茶灸,令人气爽;茶灸,令人和睦;茶灸,令人顺天;茶灸,令人应地;茶灸,令人长生;茶灸,令人见性……

茶灸以牙为针,以热为阳,以茶为涤,兼通络、升阳、去浊为一体。简便易行,经济大众。若普惠百姓,中华民族人文先祖之功。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