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期以前茶叶(唐代以前的茶)

迎微 2023-03-1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茶叶的起源及历史

神农发明茶之说,究竟由谁提出,今已难确考,但最先将此说形之于文字,并加以阐述者首推陆羽。相传为神农所撰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以证其说。

提到茶的《本草》,其经历代传承,由《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发展完善,在距今约900年前终于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从《神农本经》起至《政和本草》,均无神农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只字。

从考古发现来看,上世纪以来出土的东汉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晋、唐碑刻上亦多出现“茶”字。众所周知,专用茶具总比茶饮略晚些问世,据陶瓷史专家颇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国已出土的茶具可确证最早为东汉时烧造,亦可为上述战国或秦汉茶起源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扩展资料: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茶诗的盛衰就颇能说明问题。盛唐前期的玄宗开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诗,李白、杜甫等天才诗人仅有茶诗寥寥数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诗大增;唐后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诗盛行。

见于《全唐诗》者55人,存茶诗233首。宋人茶诗则数以万计,文士几无人无之,陆游一人就有茶诗320余首之多。

参考资料:人民网-茶究竟起源于何时 中国出土最早茶具

饮茶之俗自古就有,为什么到唐代才开始兴起呢?

在神农氏时代,茶叶已经出现了,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之所以茶叶在唐代开始兴起和兴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背景、经济交流、佛教的兴盛、水利的兴建、气候等因素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茶叶自唐代以后成为“举国之饮”。

一、历史背景创造了茶叶兴盛的条件

唐朝中期之前,是一个统一和太平的朝代,虽然在后期安史之乱带来了国家的动荡,但是在中期之前,国家繁荣昌盛,国民生活安定,为茶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因为如果国家是动荡不安的,人民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坐下来喝茶了。但是过了唐中期以后,人民已经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所以当国家停止动荡之后,饮茶再次形成风气,而且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歇。

除了国家统一之外,唐朝时大兴佛教,不少皇亲贵胄都是寺院的常客。而对于僧人来说,打坐参禅是比较枯燥的,结束之后喝点茶水,解渴解燥、身心舒畅,可谓是美事一件。此外,如果来了宾客,茶水还可以招待客人,因此广受欢迎。

二、诸多因素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的种植源于巴蜀,但是随着国家政权的动荡和文化的交融、贸易的往来,让不少南方人开始种植茶叶,让一些北方人开始贩卖茶叶,与茶叶有关的营生成为许多人的谋生之计。关于茶叶的“周边”日趋兴盛,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呈现出“井喷”的趋势。

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皇亲贵胄,都把喝茶当作一种文化,当作茶余饭后的享受。茶圣陆羽的《茶经》,让饮茶文化推而广之,成为人们争相拜读的佳作,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叶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发展,让茶叶成为“举国之饮”。

此外,有气候学专家表示,唐代处于气候分期的“第三个温暖期”,这种适合茶叶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说,茶叶之所以能够在唐代兴起和繁盛,不是偶然是必然的。茶文化的繁荣是多种因素交错互推的结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言传身教的习俗。

茶文化的历史三个发展高峰期

茶 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那么你知道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是什么时候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形成于唐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代,其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结束了之前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 饮茶 的进 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六朝以后,饮茶之风已经在南方兴起,社会上饮茶的人逐渐增多。进入唐朝以后,饮茶风尚很快从产茶的南方扩展到不产茶的北方以及西北边远地区。中国具有 4 000多年饮茶的历史,迄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确切地说, 是在唐中期以后,茶事活动才达到空前规模。唐人陆羽在其《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氏, 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国朝,即指唐朝。《茶经》成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 即公元 780年, 属唐朝中期。茶兴盛于唐朝中期这一说法 已为世人所接受。

兴盛于宋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 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凤饼”。贡茶的发展与宫廷中的嗜茶风气是分不开的。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的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物品, 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 开封、临安 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又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 方法 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整 套程序。 宋代点茶用饼茶,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茶罗十分细密。在点茶之前,要用开水冲洗杯盏, 预热饮具。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放入茶盏,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 成清状,然后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沸。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才算点泡出一 杯好茶。并且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 点茶以茶粉作为原料, 再用沸水点冲,所以饮用时要 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 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结果发展到从城市到乡村,皇室贵族、文人、僧侣、百姓无不点茶。 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我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在由于产贡茶而文明于世的唐代建州茶乡,新茶制成后,茶农们为了评比新茶品序而进行比赛活动。到了宋代,这种活动传播开来,时间也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 时,参加者也不限于茶农,目的也不限于评比茶叶的品第,而更重视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沸技艺的高低。 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

过渡于元

元代作为从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茶饮方式走向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自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蒙古人对茶的接触机会也多了起来。受中原饮茶之风的影响,饮茶的习惯也逐渐被蒙古人所接受。但是,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 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

变革于明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 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明代饮茶方式发生了如此巨大变革与大环境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明洪武 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 1391年10月14日)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饼茶,改贡叶茶。这种做法是朱元 璋从体察民情,减轻农民负担来考虑的,但却促进了到了后来,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明朝的宁王朱权进一步改革了传统的茶具和茶艺,他在《茶谱》一书 中明确提出: 茶饮要“崇新改易”,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比起宋人繁琐的程序来更 简单更容易掌握。

茶文化的起源

至魏晋时期,饮茶的方式逐渐进入烹煮的阶段,对烹煮的方法技巧也开始讲究起来。饮茶的形态除了在种类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之外,还开始具有一定的仪式、礼数和规矩,人们日益自发自觉地遵守和规范起来。

在这一时期,茶也开始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赞颂和抒情达意的对象。杜毓的《赋》、左思的《娇女诗》等从各个方面对种茶、煮茶、饮茶等茶事进行了描述。此外,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其清香雅致的特质被赋予高雅淳朴的精神力量,与儒、释、道和神、鬼、怪等联系起来,开始进入宗教领域。从茶文化发展史的整体来看,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茶文化还仅仅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茶风还没有普及到普通百姓中间,人们饮茶更多地关注于茶的物质属性和药性,而不是其文化功能,但是仍为后代茶文化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中期以前茶叶的加工技术达到成熟阶段了吗?

唐代茶产业发展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盛唐时繁荣的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南迁。

1.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

唐代以前,中国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为唐代茶产业的异军突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周时期,茶叶在巴蜀之地已经能自觉种植、生产茶叶,饮茶和茶业初兴于巴蜀。说明商周时期人们已经迈入人工种植茶的新时代。汉魏六朝时期,中国茶产业初具规模,茶叶生产和经济初起,形成了较为广阔的茶叶产区和区域性的茶叶市场,至此,茶业历史的车轮又前进了一步。

两汉时期,茶叶产区开始向东移动,长江中游的荆楚,长江下游及江浙一带都开始有人工种植茶叶。魏晋南北朝时,更是植茶、饮茶之风已传播到整个南方。 但由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生产力较为低下,种茶、制茶技术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产业的规模。

隋朝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南北水路大运河的开凿,饮茶之风进一步扩大,茶产业也赶上时代的步伐有了进一步发展,至此,这些良好的历史条件为中国饮茶之风由南向北风靡创造了条件,也为唐代茶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2.盛唐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茶产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经济繁荣繁荣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此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常言道:“乱世饮酒,盛世饮茶”,随着盛唐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商业的日渐繁荣,唐代茶产业发展蓄势大发,时刻准备搭乘时代的顺风车迅速发展。因此在唐代中后期,茶产业、饮茶之风如雨后春笋般风靡全国及周边国家。

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在经济繁荣方面。唐玄宗在唐太宗和武后的政治制度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使得社会稳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进入全盛时代。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代经济、文化、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消费基础。

茶叶生产在初唐时期还处于少量种植属自然经济的阶段, 饮茶之风尚只流行于皇宫贵族、文人僧尼之间,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饮茶之风普及到民间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期茶产业兴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02

二、唐代茶产业兴盛的历史意义

唐代茶产业发展对中国茶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二是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三是推进了茶由物质符号逐渐转变成社会文化符号。

1.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

茶产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兴盛,茶业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丰厚的利润,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因而税之,并不断加重税负,还一度榷茶,开创了封建政府税茶和榷茶的先例。

唐朝统治者通过此手段控制茶产业以促进国库财政收入。中唐以前,唐朝统治者的财政中尚无茶税或榷茶收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经济不再景气,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国库亏空。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来支撑各种各样庞大的开支,唐政府开征茶税,这是茶税初始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原因。

唐代税茶最早起源于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但这次对茶征税只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到兴元元年(784 年)正月,就基本废除。唐政府真正把收取茶税做为一项国策固定下了是在贞元九年(793 年),统治者从收取茶税中尝到甜头,茶税的发展态势逐步加重,元和(806-820 年)茶税最低为 40万贯,最高为 50 万贯,元和初茶税高达 66 万余贯。

纵观整个唐朝茶产业发展,盛唐时的经济繁荣为茶产业的蓄势待发奠定基础,中唐时饮茶之风的兴起与蔓延、茶叶产量与贸易的激增、茶文化的崛起与成熟是茶税开征的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

2. 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

中国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建立在茶的产业基础之上的,茶产业的勃兴为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又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唐后,茶产区与产量的不断扩大和茶种类的不断增多,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安史之乱是茶产业的分水岭,不管是茶产区还是茶叶品名,安史之乱前后差别较大。茶产业奠定了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中晚唐后,全民饮茶蔚然成风,茶学著作相继问世,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茶文化对外流传,这些莫不归功于中晚唐时茶产业的发展。

全民饮茶蔚然成风。随着唐代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饮茶习俗普及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文化日益发展,越来越大众化。随着茶产业的兴盛,盛唐后,茶学著作层出不穷,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书,是中国茶文化史上跨时代的里程碑。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盛唐为止的中国茶体系,囊括了茶叶从物质到文化、从技术到历史的关于茶的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张又新的《煎水茶记》、苏廙的《十六汤品》,部分存文的有裴汶的《茶述》、温庭筠的《采茶录》、毛文锡《茶谱》,已佚的有皎然《茶决》、陆龟蒙的《品第书》等书。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唐代茶产业兴盛及饮茶习俗普及并流行造就了茶与文学结缘而生的茶文学。

唐代茶艺术主要体现在茶事书画上,现存最早的茶事书画上是中唐僧人怀素的《苦笋贴》;现存最早的茶事绘画是初唐时期的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除此之外,唐代茶事绘画全出现在盛唐及以后。以上茶文学艺术开始普及基本是以中唐为分水岭,这无不证实了盛唐后唐代茶产业跨越式的扩大奠定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对外流传。随着中唐时茶产业的逐步扩大,茶文化逐步传播至中国周边国家。敦煌文献《茶酒论》将当时茶叶的对外贸易繁荣景象描述为“万国来求”。史籍中记载唐朝与域外各国交往有这七条路线,中国的茶文化正是沿着这些线路传向中国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地,茶文化由此开始了海外之旅并在附近邻国生根发芽

唐代茶产业发展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盛唐时繁荣的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南迁。

1.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

唐代以前,中国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为唐代茶产业的异军突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周时期,茶叶在巴蜀之地已经能自觉种植、生产茶叶,饮茶和茶业初兴于巴蜀。说明商周时期人们已经迈入人工种植茶的新时代。汉魏六朝时期,中国茶产业初具规模,茶叶生产和经济初起,形成了较为广阔的茶叶产区和区域性的茶叶市场,至此,茶业历史的车轮又前进了一步。

两汉时期,茶叶产区开始向东移动,长江中游的荆楚,长江下游及江浙一带都开始有人工种植茶叶。魏晋南北朝时,更是植茶、饮茶之风已传播到整个南方。 但由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生产力较为低下,种茶、制茶技术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产业的规模。

隋朝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南北水路大运河的开凿,饮茶之风进一步扩大,茶产业也赶上时代的步伐有了进一步发展,至此,这些良好的历史条件为中国饮茶之风由南向北风靡创造了条件,也为唐代茶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2.盛唐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茶产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经济繁荣繁荣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此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常言道:“乱世饮酒,盛世饮茶”,随着盛唐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商业的日渐繁荣,唐代茶产业发展蓄势大发,时刻准备搭乘时代的顺风车迅速发展。因此在唐代中后期,茶产业、饮茶之风如雨后春笋般风靡全国及周边国家。

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在经济繁荣方面。唐玄宗在唐太宗和武后的政治制度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使得社会稳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进入全盛时代。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代经济、文化、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消费基础。

茶叶生产在初唐时期还处于少量种植属自然经济的阶段, 饮茶之风尚只流行于皇宫贵族、文人僧尼之间,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饮茶之风普及到民间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期茶产业兴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02

二、唐代茶产业兴盛的历史意义

唐代茶产业发展对中国茶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二是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三是推进了茶由物质符号逐渐转变成社会文化符号。

1.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

茶产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兴盛,茶业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丰厚的利润,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因而税之,并不断加重税负,还一度榷茶,开创了封建政府税茶和榷茶的先例。

唐朝统治者通过此手段控制茶产业以促进国库财政收入。中唐以前,唐朝统治者的财政中尚无茶税或榷茶收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经济不再景气,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国库亏空。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来支撑各种各样庞大的开支,唐政府开征茶税,这是茶税初始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原因。

唐代税茶最早起源于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但这次对茶征税只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到兴元元年(784 年)正月,就基本废除。唐政府真正把收取茶税做为一项国策固定下了是在贞元九年(793 年),统治者从收取茶税中尝到甜头,茶税的发展态势逐步加重,元和(806-820 年)茶税最低为 40万贯,最高为 50 万贯,元和初茶税高达 66 万余贯。

纵观整个唐朝茶产业发展,盛唐时的经济繁荣为茶产业的蓄势待发奠定基础,中唐时饮茶之风的兴起与蔓延、茶叶产量与贸易的激增、茶文化的崛起与成熟是茶税开征的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

2. 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

中国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建立在茶的产业基础之上的,茶产业的勃兴为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又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唐后,茶产区与产量的不断扩大和茶种类的不断增多,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安史之乱是茶产业的分水岭,不管是茶产区还是茶叶品名,安史之乱前后差别较大。茶产业奠定了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中晚唐后,全民饮茶蔚然成风,茶学著作相继问世,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茶文化对外流传,这些莫不归功于中晚唐时茶产业的发展。

全民饮茶蔚然成风。随着唐代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饮茶习俗普及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文化日益发展,越来越大众化。随着茶产业的兴盛,盛唐后,茶学著作层出不穷,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书,是中国茶文化史上跨时代的里程碑。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盛唐为止的中国茶体系,囊括了茶叶从物质到文化、从技术到历史的关于茶的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还有张又新的《煎水茶记》、苏廙的《十六汤品》,部分存文的有裴汶的《茶述》、温庭筠的《采茶录》、毛文锡《茶谱》,已佚的有皎然《茶决》、陆龟蒙的《品第书》等书。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唐代茶产业兴盛及饮茶习俗普及并流行造就了茶与文学结缘而生的茶文学。

唐代茶艺术主要体现在茶事书画上,现存最早的茶事书画上是中唐僧人怀素的《苦笋贴》;现存最早的茶事绘画是初唐时期的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除此之外,唐代茶事绘画全出现在盛唐及以后。以上茶文学艺术开始普及基本是以中唐为分水岭,这无不证实了盛唐后唐代茶产业跨越式的扩大奠定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对外流传。随着中唐时茶产业的逐步扩大,茶文化逐步传播至中国周边国家。敦煌文献《茶酒论》将当时茶叶的对外贸易繁荣景象描述为“万国来求”。史籍中记载唐朝与域外各国交往有这七条路线,中国的茶文化正是沿着这些线路传向中国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地,茶文化由此开始了海外之旅并在附近邻国生根发芽

中国何时有茶,何时盛行

神农氏时即有茶,秦汉之时开始流行。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

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扩展资料:

茶的发明: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

相关文章

你知道罗汉果花的特点和用途吗?

罗汉果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卉,也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花朵形态独特,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观赏价值,罗汉果花还有很多药用价值和食用...

茶叶知识 2024-05-01 阅读1 评论0

什么是苦丁?苦丁有哪些功效和作用?

苦丁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也被称为苦丁茶或者大黄麻仁茶。苦丁的主要功效在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利尿通便、降血脂、降血压等方面。苦丁茶...

茶叶知识 2024-04-30 阅读3 评论0
网站地图 | sitemap